闫峰瑀: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之古为今用
《易经》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群经之首。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哲学史书。在古代《易经》是一部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指南。特别是经过古之先贤孔子和各朝各代的大易学家焦延寿(汉代大学者,编著《易林》)等人的著书解释和延伸之后更是成为治国的理论根据。
《易经》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但所要表达的不是可用数量摹画的外在形状,而是一种道理。是一种道理和法则的宣誓。将特殊境遇中的体现,经过解释,用来表达天下间的万物万象。
从古至今《易经》都与国家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例如两仪、三才、五行都与经济密切相连,各种经济理论都可以从《易经》出发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儒家之仁,道家之道法自然,法家之法、势、术,墨家之兼爱、尚贤都从《易经》中汲取了管理哲学和治国之道。同时《易经》更是有单独的两个章节解释和阐述法治。
那么作为这样一部从古至今一直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并且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重要典籍在当今社会应该如何被运用呢?正是此次悬崖绿漆事件让我们不得不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四书中的《大学》一书开篇有这样一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之所先后则近道矣。通俗来讲就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本末始终的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之所以出现悬崖刷绿漆的事件不只是因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伪学问对《易经》的错误解读甚至旁门左道的胡乱编造,更是人们忽视万事万物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现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弄不清事情的本末,就是把整片山都刷成绿色也改变不了结果。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本身的自然规律且皆有据可循。这也就说明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不可改变的。这也正是《易经》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举个简单的例子,将比喻具体化,假设你在走路,我告诉你前面会遇到一个坑,那一路上你就会小心慢行,坑还是会在,只不过遇到坑时你可能会绕过,但是如果没人告诉你,可能一路昂首阔步的你会直接掉进坑里。坑还是那个坑,该在的一定会在,只是多了一个指引你的人,让你不会掉进坑里。而这些正是《易经》中前人智慧的结晶。我正是那个将这些智慧传播出去的人。
将《易经》中的前人智慧与自然哲学原理应用到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做到传统文化的古之今用,将无形的原理与有形的生活相结合,让我们的居住环境、物品摆放更加合理,人生、事业顺风顺水,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愉悦和谐,这是一件造福人类的福报之事。我定将用我所学,不遗余力,将《易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