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周易研究会
 

用《周易》敲开台湾大门

[返回上一页]

“水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这是星云大师一九八七年在美国参加“第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时送给刘大钧的一幅对联,那时两岸还没有实现“三通”,内容特别符合两人当时的心境。 
  “我是研究《周易》的,肯定要从周易文化入手。另外,《周易》讲究的就是大道归一。”刘大钧告诉记者,同宗同族同文字同语言的台海两岸,最好的沟通语言显然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刘大钧的努力下,“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台湾大学、辅仁大学等台湾著名学府的三十馀位台湾学者与近七十位内地学者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在易学文化中重温了统一文化、统一祖国的思想渊源。感怀于血浓于水的台湾学者提议双方建立固定交流机制,由两岸交互主办学术会议。 
  两年之后,刘大钧率内地易学代表团赴台参加了由台湾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二十馀年,依该机制形成的“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从未间断。 
  二○一三年四月,经刘大钧牵线搭桥,星云大师受聘山东大学名誉教授。刘大钧向星云大师赠送了他为江苏宜兴由星云大师修建的大觉寺山门所撰书的一丈六尺长巨幅对联: 
  因觉知境,正信妙智方悟入 
  赖觉识法,大悲重愿始开通 
  彼时,星云大师眼睛已看不清东西,刘大钧也已是满头白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