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周易研究会
 

李鼎祚《周易集解》

[返回上一页]

《周易集解》原本十卷,并附有《索隐》以专论重玄之意,另有王弼《略例》,在流传过程中,所附《索隐》佚失,《略例》亦不复载,同时又改十卷为十七卷。今有《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古津解汇函》本等,还有巴蜀书社1991年出版的整理本。此外,清人多有补充与疏解,如孙星衍《周易集解》、李富孙《易解賸义》、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曹元弼《周易集解补释》等。 

李鼎祚,生卒年月不详,唐中后期资州盘石县人。唐玄宗幸蜀,李鼎祚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等六州界置昌州。尝充内供奉,辑梁元帝及陈乐产、唐吕才之书以推演六壬五行,成《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又名《连珠集》,上之于朝。代宗登基后,献《周易集解》一书,时官秘书省著作郎。 

李鼎祚以经术称于时,尤以易学显名于唐。他有见于《易》注百家,“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于是“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著成《周易集解》一书。该书以集解为名,博采众长,不执己意,采录了虞翻、荀爽等近四十家易说,而虞、荀之说尤多,占所有易说的一半以上。在编纂方法及文献保存上,《集解》一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内容而言,《周易集解》主要以补充《周易正义》唯以义理为主的不足,多辑录汉代象数学说,成为后人窥探汉代易学的津梁,成为清人复兴汉学所借助的基本文献。不过,李鼎祚敦尚玄学,对王弼、韩康伯、孔颖达等义理易说也有所采录。李鼎祚易学继承南北朝以来象数、义理融会、并重的思想,融会众说而不废己意,对宋代易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