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口义》共十二卷,虽为胡瑗之说,实乃其弟子倪天隐所记述。自晚唐开始兴起一股“舍传从经”的风气,至于北宋庆历年间,学者由疑传而疑经,甚至改经。胡瑗生于其世,受其影响,提倡“明体达用”之学,进一步推动这种学风的向前发展。他上承郭京《周易举正》,下启程颐等人,据经传义理,改经十四处,而缺乏可靠的版本文献依据。在义理方面,胡瑗以《易》之变易为出发点,着重阐述人生吉凶消长这理,进退存亡之道,进而指点修身治国之法。全书以儒家义理为本,而不杂象数与佛道之说,一改王弼以来引老庄言《易》的玄学之风,成为宋代儒理易学的典型代表著作。其解《易》颇为详尽,为理学家所宗。程颐向学者推荐读《易》之书,以为当先观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之说,足见其学术地位颇高。虽因《伊川易传》后出转精,但其价值仍倍受重视。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如皋(今江苏泰州市)人,“宋初三先生”之一,北宋著名教育家、经学家,官至太常博士。他经通易学,程颐称其在太学讲《易》时,“常有外来请听者,多或至千数人”,所著《周易口义》《洪范口义》流传至今。
有明祁氏淡生堂抄本、康熙二十六年李振裕刻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清抄本等。